印刷智能化不可能期盼一日成功
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制定的《印刷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印刷业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的关键时期”,印刷要走“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发展道路,“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智能化”的目标是什么?笔者以为,应该做到“业务来自互联网、生产走向无人化、材料(产品)通过物联网”。这样做一方面是减少企业用工,有效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通过标准化、规范化运作,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减少生产与物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差错。但这是个渐进的过程,达到理想境界可能得用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切忌奢望“一口吃成个胖子”,这既不现实,也容易摔跟斗。
智能化课题的提出
最先提出智能化生产的当属工业化水准走在世界前列的德国,他们于2013年正式提出工业4.0计划,“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紧接着中国于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二者紧密呼应,相互提携。
“智能化”命题的提出与科技发展水准密切相关,前提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基于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到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智能经济时代”,计算机、传感器、机器人、用于生产与管理的专业软件广泛使用,甚至包括客户资源都整合到一起,这才使得从业务承接、生产到物流的全过程走上智能化成为可能。
印刷圈首先提出“无人工厂”概念的似乎当属德国的海德堡公司。在2016年德鲁巴展会上,海德堡对外宣传的口号就是帮助客户实现“Push of Stop”(一触而就)。他们宣称:要“让(他们的)客户如同无人驾驶一样,无需干预生产过程,通过软件集成,实现各工序间及设备间的全自动、不间断运行,直至完成系统中的所有订单,这将全方位地改变现有印刷企业的生产状况。”在现时的科学发展水准下,这既令人憧憬也确实存在着可能。
还在数年前,就听瑞士的马天尼公司告知,他们工厂的夜间作业除了少量值班员工用于应对突发事件外,基本作业都系设备自动完成。这可以说是下一步印刷厂的方向,也正好解决了蜜罐里长大的新一代工人对上夜班避之不及的现状。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初期,像上海等不少城市把印刷业定义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在安置返城知青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伴随着近十年来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与社会保险走向规范,企业深感用人压力的巨大,用设备置换人工成为一种趋势,提升设备自动化程度的积极性日趋高涨。从单体设备的自动化到全流程的智能化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因为科技的进步使得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成为可能。
不要指望一口吃成胖子
《孙子兵法》“谋攻篇”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是要想取得胜利,必须清晰把握主客观状况。在印刷企业实现智能化的工作中,同样必须准确地把握企业现状,实事求是地提出阶段性目标,如果目标与现实不匹配,在人、财、物诸环节上出现任何一块短板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目标的流产。
因为条件不具备导致满盘皆输的案例在发展电子商务上已经出现过不少,龙樱网从先锋成为先烈,涂书网在赢得人气后因后继乏力无奈退市,他们选择的发展方向都对,但在入市的时机与自身条件的匹配上存在问题,在走智能化发展之路上前车之鉴当引为戒。
由自动化进而走到智能化看似一步之遥,但这中间的差别巨大。有关部门编制的《中国制造业工业4.0进程》报告认为:“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现在)仍然徘徊在工业2.0-3.0之间”,对照下面的说明,我们显然认同这样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报告指出:“工业2.0通常指拥有自动化生产线。”“工业3.0则需要在自动化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信息化,以实时掌握各类生产信息。”“升级到工业4.0层面,则被认为必须拥有最高层次的机器间的信息交互,这会赋予机器决策能力,而这背后则需要以工业大数据的分析作为依托。”
以此标准来衡量我们印刷业的现状,确实充其量也就是徘徊在工业2.0-3.0之间,也就是“拥有自动化生产线”,部分企业“在自动化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了)信息化”,而且,这个所谓的信息化还只是局部的,比如仅是使用了ERP,实现了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并没有能延伸到物流领域。至于对企业积累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可能还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看到了差距,就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毫无疑问,印刷全流程智能化的基础建筑在网络全覆盖之上、大数据应用的基础之上,软件的开发应用、传感器在生产中的应用不计其数,无处不在,原本大量依靠员工通过生产积累形成经验进行操作的环节,现在通过标准化与规范化来加以实现,因此,智能化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不仅高而且多,而这恰恰是印刷企业现时的短板,如何通过自我培养与对外招募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客观存在的这一问题是走智能化道路过程中绕不过的一道槛。
2个渐进发展智能化生产的案例
可喜的是印刷应该走智能化道路这件事已经被不少企业所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他们是这条道上的开路人,无论成功与否,他们付出的努力都值得同行尊重。
早在数年前,笔者参观云南红塔烟草公司,车间内负责运输的叉车都是无人驾驶通过传感器行驶在规定的路线上,他们是凭借着远高于普通印刷企业的经济实力先于一般企业走在局部智能化道路的前列。
上海市奉贤区有一家名叫龙利得的包装印刷公司,在2016年花巨资对2条瓦楞包装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说是改造完成后,原来需要数百名员工操作的生产线将减至10人以内。如是看,不菲的生产线改造投资,因为劳动力的有效减少,在数年后即可得到有效回收。
作为“中国农村第一股”、于1994年成功上市的上海界龙实业集团,看到迪士尼扩张发展的趋势,正在酝酿把部分工厂迁去毗邻上海但VOCs排放收费标准却不到上海五分之一的江苏平湖。在规划新企业的过程中,他们设想走的就是高度智能化的道路。
已经实现了局部智能化的江苏茉织华印刷公司和广州天意有福科技公司是两个渐进式地推进企业智能化的典型,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茉织华公司是一家以票据印刷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三年前,在新厂建造过程中,出于对接物联网的考虑,在厂房内同步布局了一座贯通四层生产楼面的智能化库房,无论是来自纸厂的卷筒白纸还是完成装箱等待外发的成品全部通过扫码入库,无人驾驶的铲车按照指令穿梭在窄窄的过道中,或把待加工的纸张放入指定的库位,或把待发运的成品提出交付货运车辆,一切显得仅仅有条,整个库房除了一名完成扫码的女工外不见其他人影,但就是这样一座库房承担起了整个企业的物流重任。这就是智能化管理库房带给我们的惊喜。
时至今日,做到这一切并不让我们感到诧异,因为连青岛港这样日进出数千上万个集装箱码头都可以做到寥寥数人管理,更何况规模小得多的印刷企业。影响到企业下决心迈出这一步的关键在于资金,毕竟起步阶段的投入十分庞大,但从节省人力、减少差错的角度考虑,印刷企业的智能化率先从库房开始并非是一件复杂的工作,而这种突破为企业带来的是传统管理理念的颠覆。
广州天意有福是一家上规模的数字印刷企业,每天从线上或线下承接上万个个性化订单,要做到生产加工与产品对应发货没有差错实在不是一件易事,但是智能化管理系统帮助他们把这一切做得有条不紊。学生毕业季不计其数的相册制作业务蜂涌而入,数量不一、交付时间、地点不一,在加工过程中封面与正文使用的纸张不一,完成印刷交付装订的时间同样不一,如果像以往一样凭人工选择配套,不仅使用人员众多,而且极易发生差错。天意自己开发的智能化管理软件,运用条形码来完成封面与正文的配套,在产品完成下线的时候,同步完成快递封装,按照不同地区进行分类。所有这一切看似简单的操作,在开发系统时针对需求所付出的艰辛劳动让人肃然起敬。
至今为止,天意所做的这一切只能说是实现了局部生产的智能化,只要假以时日,不断地完成项目添加,最终实现全流程智能化也并非是一件难事。
总之,智能化是社会发展至今的企业必由之路,在有了足够认识以后,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与条件积极地付诸尝试,从局部开始,最终走上无人化生产、运营的道路。
走模块化发展的道路
走智能化道路是个过程,既与投资人的认识有关,也与投入资金的大小有关。同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量与价的矛盾一样,起步阶段因为使用量少,单位成本就高,反之,待到数量上升,市场价格就会下降,但价高恰恰影响着新产品在起步阶段的良性发展,合理处置量与价的关系实际上是一门艺术。
智能化因为牵涉到传感器、网络软件的大量应用,起步阶段的成本肯定就高,加之,企业这方面专业人员的缺乏也导致不少工作需要依靠外援,这也对企业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家企业的智能化仓库,笔者就遇到因为设备故障,企业只能求救于建设方,等待对方派员从其他地区赶来维修,这肯定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但这就是现状。
在走向印刷智能化的道路上我们无需追求一步登顶,适合自身条件的,有助于提升效率、减少人员、加强管理的方案就是最好的,在这里需要的是不断完善。而且,循序渐进式的拓展方法,可以减少期初投资,通过尝试,摸索培养出一批企业需要的技术人员,增加继续前进的勇气。上述那些已经在智能化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企业未必已经达到理想的程度,但他们的动作让我们看到了通过模块化、不断增资,逐步扩大智能化工作范畴最终走向成功的可能,这是一条较少风险,便于企业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的路。
机器代人、“无人工厂”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以“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为目标的印刷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让我们看到了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依据规划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加大在智能化工作上的力度,在培养掌握这方面知识的技术人员、积累人才上下功夫,在由世界印刷大国向印刷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上演精彩的一幕。
-
上一篇: 外贸印刷上半年营收5661.21万元
-
下一篇:一位实践者浅谈按需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