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印刷业的永恒主题
2004年12月,笔者去北京开会,时任中国印刷技术协会顾问的沈忠康先生赠送给笔者一本他著的新书《创新历程》,这是一本记录中国印刷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的专著,尤其是向世人详细叙述了王选教授与“748”工程(汉字信息处理工程),以及王选教授和他的团队(方正科技)创新、拼搏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嘲弄和不解,也有许多失败与懊悔,当然,坚持到最后便是成功与喜悦。
我看完这本书时,心情难以平静。试想,没有王选教授和他率领的团队奋力拼搏,今天的计算机汉字处理又将如何呢?而他们的拼搏正是中国印刷业创新历程最为耀眼的一部分,王选教授无愧于“当代毕升”的称号。
今天,我们已经告别了“王选时代”,但创新依然在路上,它是印刷业的永恒主题。
创新,许多人总是认为遥不可及,是那些聪明人才能干得了的事情,另外,还有人认为,创新一定要像搞运动一样干的轰轰烈烈,这与当下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相悖的。
创新是不分大小的,只要有利于社会进步并取得一定效益的新奇想法都可视为创新。例如,我们现在常见喝水用的“袋茶”,它是英国人发明的,这种创新似乎太小了,但对全球来说,不知节约了多少茶叶,对于饮茶者来说,茶叶的干净卫生处理有利于健康。所以,看起来小创新确有大文章。
任何事情关键在人。只要你处处留心,认真观察,你就有激情,就可能就去尝试那么你就可能成功,你就有一种成就感。无论哪个行业都有该行业创新的机会,印刷同样如此,在此,笔者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上世纪60年代末,笔者被分配到544厂(现西安印钞厂)从事胶印工作。那时最好的胶印机都是北人制造的,该胶印机系列全配备的“镇江风泵”,这种风泵不仅噪音特别大且维修率高,员工对此很有意见,此时,笔者向车间主任提出将风泵移到室外,领导采纳了笔者的建议,将好几台双色胶印机的风泵全移到室外,从此车间内的噪音大大降低了,且净化了机器周边的环境。笔者受到了领导和车间员工的赞许。2008年笔者去厦门讲课,发现某中型印刷企业建了一个供气站,向所有胶印机供气,显然,这比当初笔者的建议更优化了进一步。
上世纪70年代,夏天干胶印绝对是苦力活,没有空调,车间酷热难耐,此时笔者和生产班长共同向车间主任建议将厂区地道内的凉气引到车间来(当年由于备战,挖了很多地道)。后来,通过各方努力终于实施了这一方案,从此,车间温度下降了许多,深得员工的好评。
这两件事情算不算创新呢?当然算!时代不同,创新方式不同,但基本含义是相同的,就是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造活力,让人们在创新中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而且也实现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创新是一步一步由低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它是需要长期的体验、观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就拿目前云南卓印科技公司推出的“自来水胶印”来说吧,“自来水胶印”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的润湿液,不需在润湿液中添加任何附加剂,只需要常用的自来水就行,极大地降低了原材料的成本。这种润湿印版的方式的推出就是卓印科技公司研发人员长期对使用传统润湿液认真观察的结果。在恒温恒湿的胶印车间内,异丙醇不仅污染空气,而且严重的摧残胶印员工的身体健康。
卓印科技公司经过近一两年对“自来水胶印”的反复实验,证明该润版方式不仅使印品色相稳定,而且使胶印水墨平衡更易于掌握,这是环保印刷方式的一种创新,特别符合我国环保战略规划。
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信息时代,印刷设备、工艺、材料庞杂,而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融合,跨界融合,所以,印刷创新的“点”依然很多,尤其是在印刷品方面。
笔者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对书刊、包装印刷品的创新应从印前设计开始做起。好的印前设计是决定印刷品占领市场的关键要素,以书刊设计为例,书刊设计不能决定书籍的销量!但是,设计可以决定书籍的质量,提高销量!设计师要有审美意识,其责任是创造美,减少视觉垃圾,净化视觉环境,提高大众审美素养。在版式编排过程中,构成要素,形式,视觉流程都是紧紧围绕传达信息这个目的。同时,一定要创造书卷与人心灵的桥梁,寻找书卷的自然气息!
此时,笔者想起了雅昌公司印制的精美绝伦的巨型画册《百年曼联》,一个英国足球队为了印制一本纪念册,不远万里,来到雅昌,据说他们看中的是雅昌的印前设计及印后加工。
另据媒体报道,国酒茅台为了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集团董事长宣布即将设计新的包装。让国酒茅台以崭新的面孔站立在世界舞台上,给全球消费者以惊喜,让世界人民领略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所以,无论是酒、茶、烟包装,还是医药包装,新颖的设计将提高商品的品位,传递着文化的信息。
印前设计的创新直接影响着印刷材料、印中、印后的创新,它使多年不变的、呆板的印刷模式发生惊艳的变化,这就要求印刷从业者及印刷企业不断地学习,汲取营养,否则,将会被历史淘汰。
综上所述,印刷的创新之路十分宽广,只要你愿意,创新的机会总会来到你身边。
-
下一篇:水性胶黏剂应用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