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渐消亡的活字印刷术如何复活

时间:2015-05-19
         今天,“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仍然在造福人类,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激光照排技术的革新,活字印刷已悄然淡出历史舞台。我们不禁要问,活字印刷是不是要仅存于历史课本里了?
  
  在11届文博会上,一台尘封了20年的活字印刷机出现在展览现场,一帮20来岁的年轻人捡起了一颗颗“活字”,一家专门收藏“活字”的深圳企业,携带着其开发的一系列活字创意产品,把“活字印刷”再次推进了人们的视野,引来很多观众的关注。该企业的创始人刘美松告诉记者,“要用商业的模式,创新的思维,使‘活字’真正地复活!”
  
  在这个万众创新的创客时代,“活字”这种古老的艺术,能否跟上创新的步伐,走出一条涅槃之路?
  
  现场:活字印刷“复活”文博会
  
  创新是文博会的关键词,热衷创新的深圳本土文化企业也备受关注。在激光照排、电脑打印的时代,活字印刷似乎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尘封已久,但在会展中心2号馆活字文化展示区,现场“复活”的活字印刷术,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现场展示了各种收藏的活字样品,包括泥活字、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其中包含珍贵的光绪年间的木活字及相关制作工具。这些密密麻麻排在一起的活字,让观众似乎又回到了20年前的印刷厂里。
  
  平时难得一见的活字印刷机出现在展览现场,从湖北赤壁该公司收藏和制作活字的基地专程赶来的资深活字印刷师傅,为观众展示活字印刷机是如何运作的,现场观众还能参与互动体验,获赠自己亲手印刷而成的信封。
  
  现场还有一台更古老的雕版印刷机。据介绍,这台机器是该公司收购了一家废旧的印刷厂后找到的,经过修理复原,如今可以在展厅与观众互动,印刷“仓颉造字”的版画,赠送给观众。
  
  创意:“活字”工艺产品受追捧
  
  记者了解到,这家从事这个“活字”收藏与开发的企业是深圳的一家本土企业,也是国内首个活字创意品牌。据其创始人刘美松介绍,他从2009年初冬在湖北赤壁收购826公斤铅字的第一“桶”铅开始,迄今为止,在各式活字和各式印刷机、铸字机等机器设备上的资金投入已逾上千万元人民币。2013年,他创立了深圳市字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收藏、转换、传播、分享”为宗旨,开始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进行全方位的发掘、保护和推导。
  
  在现场,该公司开发的几十种活字文化衍生产品备受追捧,参展商和观众对其最多的评价是“时尚”“有创意”。活字做成印章,嵌在筷子上、嵌入杯垫,还能做成风铃。现场展示的大小活字架,容纳了11万铅活字,颇为壮观,展示的产品不仅有创意,还可私人定制,观众可以从中挑选喜欢的字,直接镶嵌在产品上,既有趣又实用,成为展馆最大特色。
 抢救:怎么让“活字”活下去
  
  昨日上午,在会展中心2号馆,刘美松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他说,自己的“活字梦”源于2009年一次和几个文化人的闲聊,大家感叹传统的活字印刷被激光照排取代,以往的铅字被当做废品丢掉,很多小孩已经不识属于中国传统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是何物了。
  
  “如果我不收藏这些铅字,它们就会被当做废品卖掉,从而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作为时代印记的它们将熔化成没有生命的其他东西。”行动派的刘美松动情地说。最触发他对活字保护的责任感的,是有一次他试图购买某已停产的活字印刷厂的铅字时,人家告诉他机器已经当废铁卖了,铅字被熔化制成打鸟的铅弹,甚至连放置铅字的字架也卖给小豆腐坊当废柴烧成了灰烬。
  
  从最初纯粹的个人兴趣和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刘美松开始琢磨的问题是:怎么让“活字”活下去。
  
  刘美松说收藏是最直接也是最笨拙的方式,因为收藏没有生命力、不会再生。他希望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一个支点来发掘商业模式让它走出去,活下来,而不是把它圈养起来。刘美松认为,传统手艺活下来最终要靠商业引导带动,作为一种工艺的活字并未消亡,在信息时代,它仍然拥有无限的延展和可能。
  
  为此,刘美松于2013年注册了“字在”这个品牌。如今,经过两年的实践,刘美松的“活字”品牌已经为更多的人所知道和接受。
  
  刘美松希望,通过持续融合汉字艺术与现代设计,让活字这一伟大发明在新时代展现出别样容颜。
  
 思考:传统手艺如何创新活下去?
  
  我国很多传统手艺、工艺品、发明,正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脱离了它生存的土壤,在走向消亡。怎么挽救这些正在消失的“中国文化符号”,比如活字,刘美松想到的是走商业引导之路,重新打通传统工艺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交易渠道,让“活字”作为一种工艺品,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也就是说,“活字”的“复活”,并不是“活”在其原本的印刷行业里,而是“活”到了工艺品市场。
  
  其实,在这次文博会上,记者看到了很多面临着同一困境的传统手艺,他们已经脱离了原来在民间生存的土壤,变成了工艺摆设品。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少辉指着一幅幅木雕艺术创作告诉记者,这些原本都是传统木质建筑里大樑上的雕刻,现在人们已经不住这种房子了,但是木雕艺术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一种工艺品继续存在,同样情况的还有刺绣等等。
  
  王少辉说,“传统艺术在技艺上无法创新,创新了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东西了,但是传统艺术在‘载体’上又应该‘创新’。因为他原本的‘载体’已经在人们的生活里逐渐消失了,需要通过在新的载体上加入传统艺术的元素,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命。”
  
  王少辉认为,这种创新应该说是一种“移植”,如何把传统艺术“移植”到新的土壤里,焕发出新的生命,是值得我们大家去思考去实践的。
 “深圳1979”亮相文博会
  
  近日,“深圳1979文化生活新领域”作为第十一届文博会分会场正式开幕。
  
  据了解,深圳1979文化生活新领域被列为本届文博会“一带一路”文化系列展的重要展区,其中展区包括丝路寻踪海捞瓷展,宫廷经典紫檀家具展,繁华锦绣—苏绣艺术特别展,宋瓷博物馆臻品展,晚清民国文人瓷画展,杜永志、林樾书法展,中国学院派青年艺术家油画作品展等14项活动亮点;更有高达37米清代巨幅唐卡首次在文博会亮相。
  
  据介绍,经过数年耕耘及精心筹备,深圳1979目前已正式向市民开放。该文化园区以打造中国新文化生活的典范为目标,创立中国首席定制式商业集群。未来深圳1979将牵手周边相关文化产业资源,形成以项目为中心新的文化产业圈,成为深圳新的文化创意与时尚设计产业的新地标。
Copyright © 2006-2021 广州市花都区包装印刷业商会 HDBZSH.COM
电话:020-36962386 020-36962383 地址: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龙珠路31号尚都装饰广场A501室 粤ICP备20201168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