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效率高成本低 制作简单缺标准 喜忧参半
二维码承载信息更多,正在被广泛应用
小小的“马赛克”矩形图,只要用手机摄像头对着它“扫”一下,就能显示出其蕴含的大量信息……也许你还有个疑问,此前条形码在生活里已经有诸多应用,比如超市货架上的商品都有条形码,二维码相比条形码有哪些优点呢?
据专家介绍,条形码是一维的,而二维码是采用纵横向编码的,储存的信息量就大很多。相比于一维条码、RFID(射频)等技术,二维码在很小的面积内能承载大量信息,印刷和识读成本更低,保密性更强,识别效率也更高;另外,二维码的空间利用率高,除了常见的OR码,还可以用其他码制进行编码;还有,前面说到的纠错能力、校正能力以及加密功能等,都是二维码的优势。
其实,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展出另一维度,使用矩形图案来表示二进制数据,二维条码的长度和宽度范围内都记载着数据,最多可以容纳1850个大写字母或2710个数字或1108个字节或500多个汉字,比普通条码能够储存的内容高出几十倍;不仅如此,还可以对图片、声音、文字、指纹、网址等信息进行编码;相对于RFID射频技术,二维码无需芯片,易编码,可以通过打印呈现在多重载体,识读设备也比较简单,因此,效率高而成本低。
许多用户在扫二维码时都有一个体验——不需要完全清晰对准,甚至有时候只扫到二维码的一部分就能读到信息。如超市收银员在扫商品条形码时,盒子等平面上的条码很容易扫到,但是例如馒头、蔬菜这样不平整的物品,条形码有时候就没法扫出来,只得手动输入,而二维码具有很强的容错能力,当二维码被损坏或者弯折时,还是可以识读,甚至损毁面积达到50%也依然可以恢复。
近年来,二维码在生活上的运用已覆盖到方方面面,二维码的应用还使得物品流通追溯更加便捷,对于商品防伪和食品安全来讲都有重要意义。举个简单的例子,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会由厂家在商品出厂时扫描进二维码,避免了人工篡改生产日期。
当手机摄像头和二维码识别软件结合,每个手机用户都拥有了一台便携式的读码机,可随时识别二维码获取各种数据信息和应用服务。随着3G的普及,二维码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浏览网络、下载应用或网上支付等功能的入口。因此,二维码作为一项更先进、更有效率的编码方式,正在逐步替代现有的一维条码。
二维码可能藏陷阱,见码就扫有风险
近年来,随着二维码的兴起和广泛应用,由于其制作和发布没有门槛,借助二维码传播恶意网址、发布手机病毒等不法活动也逐渐多了起来。最近,央视曝光了二维码“吸费”骗局,其安全使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据专家介绍,虽然二维码本身不会携带病毒,但很多病毒软件可以利用二维码下载。由于二维码技术已经发展得很成熟,“门槛”比较低,不法分子利用二维码生成器,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制作二维码,在其中暗藏陷阱。来自相关网络安全监测机构的调查显示,目前二维码技术正成为手机病毒、钓鱼网站传播的新渠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当用户扫描完毕之后,它直接链接至一个钓鱼网站,或者是一个木马程序,比如伪装成银行信用卡的网站,或恭喜用户中奖,要求输入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让用户不知不觉中招,扣话费、消耗上网流量等问题随之而来。
天津市民刘女士在电梯里扫描了一则团购食品的二维码广告,但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几秒钟,她的手机就死机了,当重新开机时,她就收到了运营商发出的话费余额不足的提示短信。她查询话费才知道,被无故扣除了100元。事后,有人告诉她,她下载了手机吸费病毒。
业内人士指出,二维码就像是一件糖衣,它本身只是一个载体,并不带病毒,但带毒网站穿上这件华丽又神秘的衣裳,很容易通过伪装来欺骗用户。二维码之所以会发生恶意吸费、诈骗等行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生成方式简单,内容无人审核;二是暗藏木马等病毒,一些不法分子会将有毒或带插件的网址生成一个二维码,对外宣称为优惠券或视频等,以诱导用户进行扫描。而这种专门针对手机上网用户的诈骗手段,多是采用强制下载、安装应用软件等方式,达到获取推广费用或恶意扣费的目的;三是用户防范意识不足,部分人出于好奇,看到二维码后,马上拿起手机扫一扫,却忽视了安全问题。
除此之外,二维码还可能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比如早期的火车票上的信息没有加密,丢弃后,别人一扫就轻易获得车票上的个人信息;而现在的火车票二维码只有铁路部门用特定的识别软件才能读取,他们在制作二维码时就将密钥信息预置其中了。即便如此,从专业角度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加密信息仍然存在被破解的风险。
不要见码就扫,当心背后有风险!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应该为手机安装二维码检测工具,并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对于不正规网站提供的二维码与街边发放单上的二维码,应抱有警惕心理,不要见码就扫。目前,部分网站上线了二维码支付通道,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实现购物和支付,十分便捷,但消费者在使用手机支付功能时,要看清网站域名,不要轻易点击反复自动弹出的小窗口页面;如果用手机和银行卡绑定,不要在这张卡内储存过多资金,避免发生连锁反应。要注意选择发布二维码的平台。一般来说,报纸、杂志等正规出版刊物上的二维码和知名品牌包装上的二维码相对安全,而在网站、微博上发布的不知来源的二维码不要轻易扫描。
另外,扫描二维码后,如果遇到一打开就会自动下载安装软件的二维码链接,就更需要警惕了,当它提示下载时,不要轻易点击确认、下载安装。如果是通过二维码来安装软件,在安装好后,先用杀毒软件扫描后再打开,以确保安全。
制作简单缺乏标准,亟待加强规范和自律
最近,笔者体验了一回二维码的制作,在搜索引擎内输入“二维码生成器”,发现能够用于制作“二维码”的软件至少有10多个,其中不少已被使用超过百万次。笔者随意打开一个软件,将任意找到的一个网址输入其中,短短几秒钟,就生成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小方块,点击“下载保存二维码”后,又用手机扫描了一遍,果然能迅速浏览该网页。整个过程只需3道步骤,用时不到一分钟。
据了解,由于二维码生成方式、制作发布相对简单,内容无人审核,目前并非所有杀毒软件都能识别二维码病毒,我国也还没有专门针对二维码的明确监管办法,很容易出现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因整个二维码图片没有内容介绍,用户必须通过“扫码”才能获得产品的关键信息,这种隐藏性可能会带来虚假广告、违法内容的发布,而这些内容又较难固定,加上调查取证困难,给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目前二维码尚没有实现完全通用的编码方式,也面临着一个标准化的问题。因此,业内人士呼吁,除用户日常注意防范外,行业管理部门也应该及时跟进,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来约束二维码的制作和发布,提高准入门槛;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互动,增加处罚和监管力度来规范相关行为,并加强行业自律。
据悉,去年,中国电子商会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专业委员会二维码专项工作组成立,年底又推出了国家物联网二维码公共服务平台,制订和推广二维码技术标准。此外,一些二维码识读软件制作商也开始通过内嵌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等来维护用户安全。相信,随着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制订实施,行业的不断规范和自律,二维码的应用将会使消费者既方便快捷又安全放心。